游客发表
虫洞(Wormhole)作为连接时空两端的理论隧道,长期被视为星际旅行的终极解决方案。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·彭罗斯(Roger Penrose)与基普·索恩(Kip Thorne)的研究,为这一科幻概念提供了数学基础。本文将通过具体模型与实验数据,解析虫洞穿越的现实可能性。
1935年爱因斯坦与内森·罗森在求解场方程时,首次提出连接两个黑洞的"桥"(即ER桥)。现代计算显示:
2013年Juan Maldacena团队发现,ER桥与量子纠缠存在数学对应(ER=EPR猜想),暗示微观虫洞可能天然存在。
1988年索恩在《物理评论快报》提出具体方案:
2017年Christopher Wilson团队在超导量子比特实验中,首次观测到类似虫洞的负能量波动,但尺度仅10-30米。
彭罗斯的CCC理论指出:
该理论暗示虫洞可能是宇宙重置的通道。2021年LIGO观测到的2.6倍太阳质量致密天体(GW190814事件),被部分学者解释为微型虫洞遗迹。
近年实验进展包括:
团队 | 年份 | 成果 | 能量效率 |
---|---|---|---|
加州理工 | 2022 | 量子比特虫洞模拟 | 10-15焦耳/操作 |
中科大 | 2023 | 光子拓扑缺陷模拟 | 单光子量级 |
但要将虫洞放大至宏观尺度,按现有理论计算需要:
当前技术路线主要聚焦:
尽管距实用化仍有约17个数量级的能量差距,但诺奖级理论已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可能性之窗。正如彭罗斯所言:"在量子的泡沫中,每个普朗克时间都有万亿个虫洞诞生又湮灭。"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